2010年9月2日星期四

了凡

尝读《了凡四训》,因语涉玄异,遂置之。近诊暇,偶阅,及孟子“求得”之论及其引申,启心中旧疑多重,思之,忽有豁然之感而记之。

孟子言: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;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无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”余之所解,与了凡旧同,一言蔽之:乐天知命!然云谷所解不同:一切福田不离方寸,从心而觅,虽功名富贵亦可求得。其法要之乃弃恶积善,即《易》言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也。此论虚实多寡非吾所疑,疑在佛门果欲求乎?抑使人舍乎?此其疑一。再者,如此许愿行善,此真善欤?抑伪善也?此其疑二。

思之再三,似有所悟。佛法非无所求者, 唯其求甚大也!所言布施、持戒等固不可执著、着相之意,然非不求尔,所求在了脱生死、悟证菩提,此世间出世无上之果也,此果可求得,何果不可!况区区功名、富贵乎!然此得虽有功名富贵而求不在功名富贵,其求在心,故曰需向内求,则其得者功名富贵也,仅副果尔。

然我等凡夫俗人,既无精进、吃苦之心,又少慧根、福报,如何就得了悟生死?所以佛门劝人行善积德以求富贵功名,此术也,非道也。以众生贪得之心,诱之以利,使上善道,积善业、消恶业,终得慧根也,则了脱生死证悟菩提可谈也。反之世人以之遥不可期,或为虚妄,则恣意恶行,永不得超脱也。

或曰:佛家既言色不异空,何以善恶有别?又何以言五蕴皆空?善恶者证空之人则无别,未证之人则有别,证了则已空,何言差别?未证则受报,又安可不慎!以今人之逻辑观之似乎未通,然此非同一层次之逻辑也!譬如以桌较椅,吾人所言为破桌烂椅之差别,而佛法所言在较镶金嵌银之桌椅,桌椅固桌椅尔,然锈烂岂可较之金银乎?!此今人之逻辑与佛法之逻辑不同尔, 以今人在乎推理,佛法讲求实证也,亦所谓禅宗“山山水水”之论欤。

此愚陋之资,偶有所得为文识之。

没有评论: